咨询服务热线:062-247542091
发布日期:2024-11-07 04:51:01阅读: 次
登上广西凌云县凌春有机茶园种植基地海拔1000多米的山头,薄雾萦绕在铺满茶树的山峦间,一株株茶树在晨风中舒展开嫩芽,富氧空气使人心旷神怡。加尤镇央里村的杜美英早早就背上茶篓上山采茶。“我们村里10多户都靠这片‘茶叶子’生活,来采茶一天能挣100多元到200元,一个月采茶15天,挣个两三千元没问题!”杜美英告诉记者。
央里村群众依赖的这片“茶叶子”,便是“凌云白毫茶”。白毫茶原名白毛茶,因其叶背长满白毛而得名,是能适制绿、红、白、青、黄、黑六大茶类的全能茶树品种,如今已成为生态茶乡凌云县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凌云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。根据这一县情,凌云县用茶叶、油茶、桑叶“三片叶子”在石漠化片区间筑起生态防线,建设绿水青山,又将“三片叶子”做成富民支柱产业。
万崇尚是广西凌春投资集团董事长,又是凌云县泗城镇陇照村的党支部书记。“种茶能够涵养水源、提升植被覆盖率,而且凌春有机茶园将杂草除掉放在茶树根部做肥料,最大程度保护了生态环境。
”万崇尚告诉记者。近年来,凌云县围绕“茶业强县”发展思路,通过技术培训、资金扶持、茶旅融合、茶叶低产改造等方式,大力培植壮大茶叶产业,带动当地群众增收。据统计,目前凌云县种植茶叶11.2万亩,去年产干茶5500吨,产值近5亿元。全县近5万人从事茶叶产业,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,已有1.5万贫困人口通过茶产业实现脱贫。
走进下甲镇平怀村,6000多亩桑树沿公路两边连片种植,满眼翠绿,这便是凌云县生态致富的另一片“叶子”——桑叶。平怀村里200多栋三四层的洋楼都是村民种桑养蚕赚回的“桑蚕楼”。远远望去,只见不少人家屋顶上都围着黑色网纱、盖着铁棚。
村党支部书记郁再俭告诉记者:“这是养蚕房,平怀村几乎人人家里都养蚕,我们村卖鲜茧年收入近600万元,养蚕户人均收入可达7000元。”平怀村位于大石山深处,2002年以前,该村村民只能在石头窝窝里种植一点玉米、水稻,靠天吃饭,雨多饱一年,雨少饥一年。如今,依托一片桑叶,村民过上了幸福日子。
“平怀的光温条件适合种桑养蚕,既可增加农民收入,种桑树还可改善生态环境。”郁再俭说,平怀村产业发展没有水可以依赖,种桑养蚕给贫瘠的大石山区开辟了一条新路。经过10多年的发展,平怀村从“光棍村”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,带动了全县种桑养蚕业的发展,并于2011年被授予“百色桑蚕村”称号,2013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。
“这条路当地农民把它叫做‘产业道路’,长19公里,有10多条分支路,延伸到油茶林的深处。”逻楼镇党委书记游本文告诉记者。
在逻楼镇林塘村,一条条产业道路盘桓在山间,使该村油茶产业发展马力强劲。“林塘村有油茶7000余亩,户均近20亩。但多年来油茶树老化低产,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村民合作社对茶树进行低产改造,改造后一亩能增收800元到1000元。
”游本文说。过去,凌云县的油茶种植属于粗放式管理,不少茶树因老化而产量低。
为了打造好油茶这片致富“金叶子”,该县坚持“规模与质量并重,新造与低改结合,产业与扶贫相融,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”,鼓励企业、农民合作社投资和农民筹资筹劳参与油茶基地建设。油茶产业正加速成为凌云的优势主导产业,目前,全县油茶林面积达27.1万亩,年产值近4亿元。(记者童政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朱柳蓉)。
本文来源:博冠体育app下载安装手机版-www.657753.com